發布日期:2022-10-09 點擊率:212
引言
控制電纜所處環境復雜,具有陰暗潮濕、通風效果差等特點。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,架設在橋架上的控制電纜會出現霉變的跡象,尤其是在空氣濕度較大、通風效果差的位置,霉變更為明顯。電纜表面長霉后,不僅影響其表觀質量,還會減弱絕緣材料的介電強度,甚至出現電擊穿,由此誘發嚴重的安全事故。
因此,以科學的方法診斷電纜霉變現象,評估該部分電纜的性能,并采用合理的方法進行處理至關重要,本文將就此加以探討。
1長霉對控制電纜造成的不良影響
1.1長霉對無護套絕緣電線電纜的不良影響
(1)影響產品外觀,使其表面變色,擦凈后在霉菌生長區域留下痕跡。
(2)影響表面絕緣電阻,有漏電的可能。
(3)影響體積電阻率。
(4)最嚴重的情況下,會降低介電強度,可能發生電擊穿,雖然概率很低。
(5)不排除影響機械性能的可能,但可以肯定的是,要發展到材料的機械性能明顯降低并產生嚴重危害,時限必然大大超過前幾種現象。
1.2長霉對有護套絕緣電線電纜的不良影響
從理化性能和電氣性能的變化現象來看與無護套電纜相似,若將電纜表面蔓延的霉菌擦干凈,且電纜在以后的敷設和運行中,護套不再生長霉菌,則從本質上來說,其對電線電纜的長期使用影響不大,但護套表面會留下生長過霉菌的痕跡[1]。另外,采用改性控制電纜霉變制劑制作的控制電纜,在濕熱及高電場、高磁場等特殊環境下長時間運行沒有發生明顯的霉變,絕緣未受到明顯影響,使用壽命得到了有效延長。
2長霉電纜的檢測及誘因分析
2.1霉菌檢測
電纜霉變情況如圖1、圖2所示,可以發現,電纜上呈現出較多0.5~1cm的白色霉菌,形態分布方面以片狀為主,局部摻雜部分斑點狀。部分電纜的霉菌生長能力較強,影響范圍較大。電纜長霉的區域普遍存在空氣流通效果差、濕度大的特點,電纜表面呈潮濕狀態,而反觀未長霉電纜的區域,則以干燥狀態為主。
圖1廊道.長霉電纜現場圖
圖2廠房B長霉電纜現場圖
以廊道A(電纜長霉嚴重)、廠房B(電纜長霉程度輕微)兩處為例,對電纜的霉菌、周邊的空氣、積塵、積水取樣,安排檢測,結果顯示共存在包含黃曲霉、黑曲霉在內的7種霉菌,均為常見污染菌。
從數量方面來看,廊道A的霉菌總量較多,相比之下,長霉程度輕微的廠房B僅存在少量的霉菌:中層、下層電纜橋架的空氣樣品檢測結果顯示,該處霉菌較多,筆者認為該現象與霉菌孢子沉降積累有關。
通過對電纜表面霉菌的分析可知,廊道A、廠房B兩處電纜表面霉菌分別達到260'FU/cm2、95'FU/cm2,顯然具有前者污染重、后者污染輕的特點。此外,環境積塵檢測結果顯示,各部分樣品的積塵中均有霉菌及其孢子,且含量較大,相比之下又以廊道A電纜橋架處最為明顯,該部位積塵中的霉菌量明顯偏高,達到335'FU/g,廠房B雖然存在霉菌,但有所減少,為102'FU/g。對于環境積水的檢測,結果顯示其中雖然存在霉菌,但總量相對較少,保持在合理區間內。
由此可見,廊道A周邊環境中霉菌較多,大量分布在空氣和積塵中:而廠房B雖然也存在部分霉菌,但相對較少。進而得知,在導致電纜霉菌污染的各類因素中,環境因素占據的比重較大。
2.2長霉誘因
電纜長霉現象的出現與其材料特性、周邊環境均有密切關聯。電纜生產過程中會摻入包含炭黑、碳酸鈣在內的多類添加劑,而這些添加劑對霉菌的生長有促進作用。目前市場上應用較為廣泛的無鹵低煙阻燃護套,其中填充了豐富的氫氧化物和硬脂酸,給霉菌的產生創造了條件。霉菌是否生長一定程度上還取決于周邊環境,例如溫度、濕度、氣流,通常在濕度較大的環境中容易出現霉菌。長霉區域的分布有其特定的規律,通常集中在地表以下。部分地表和墻體存在積水,通道也偏潮濕,該處的相對濕度較大:通風口布設位置規劃在通道的上方,但該部分風口面積較小,并不能形成良好的空氣對流,若此處產生霉菌且未得到有效的清理,霉菌將在空氣的流動下擴散,導致通道區域內有較為嚴重的霉味。除此之外,局部空氣中霉菌含量較高,電纜由于長時間靜置而產生大量積塵,部分區域還有油污附著,也是霉菌生長的誘因。
3長霉電纜的性能評估
電廠運行過程中不具備電纜斷電的條件,受此限制,無法從中截取部分電纜用于測試。為了滿足測試需求,采取的是壓縮模量測試和近紅外光譜分析的方法,以無損方式完成測試(全程電纜均不存在受損的問題)。
實測結果顯示,無論哪類電纜,長霉部位的壓縮模量均較大,相比用于測試的未長霉電纜而言,增加約20%,從這一角度來看,長霉部位的電纜護套變硬,較之于正常狀態下的電纜而言,其物理性能發生了變化。從既有試驗數據來看,壓縮模量變幅在60%以上時才會顯現出物理性能的顯著變化,而實測結果顯示長霉電纜的彈性模量雖有變化但幅度較小,意味著長霉電纜尚未嚴重老化。根據圖3可知,各樣品的圖譜數據并無顯著差異,意味著長霉與未長霉的外護套均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(指化學變化層面)。
圖3樣品的紅外光譜
前述分析結果顯示,長霉雖然會使電纜護套的物理性能發生改變,但對化學性能的影響輕微,在此影響下,電纜的功能雖然受損但并不嚴重。
現有的防霉技術方案往往是在電纜制作過程中添加普通防霉劑、霉菌抑制劑、除霉分解因子等混合制劑,以防止控制電纜在濕熱及高電場、高磁場等特殊環境下發生霉變,其現場實用效果并不理想,達不到防霉的目的,控制電纜霉變問題未得到有效控制,電網設備運行風險依舊存在。
新研制的改性電網專用控制電纜霉變制劑主成分為專業的75號工業防霉劑、納米氧化鋅、沸石粉、水楊酰苯胺、惡唑酮,副成分為除霉分解因子、霉菌抑制劑、抗氧化劑、抗衰變劑、微量穩定劑。在電纜制作過程中滲入該制劑,能從源頭抑制霉菌生長,在濕熱及高電場、高磁場等特殊環境下防止電纜霉變,提高絕緣護套的表面絕緣電阻、體積電阻率和介電強度,有效延長控制電纜使用壽命,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。
4電纜霉變的防治措施
電纜終端得到有效密封時,被外護套包裹的絕緣層性質穩定,未見長霉現象。部分電纜已經長霉但未劣化,此時如果能以科學的方法有效防治,后期使用護套、無霉菌生長的情況,則對電纜的長期使用不會造成太大影響[3]。在電纜霉變的防治工作中,主要應根據霉變原因采取針對性方法,較為常見的有兩類:(1)物理方法,降低溫度和濕度,予以足夠的光照,盡可能消除長霉的條件。(2)化學方法,借助防霉防腐劑來達到防治霉菌污染的效果。但需注意的是,所用的防霉防腐劑必須滿足環保要求,不可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,也不可損傷電纜材料,在使用過程中可采取表面擦拭、空氣噴灑等方法。
在霉菌防治過程中,需要考慮到防治效果、操作便捷性、環保特性、成本等多方面要求。結合經驗,下文提出了現階段較為常見的幾種方法,并在分析優劣的基礎上評估其可行性。
(1)整體更換電纜。確定存在發霉現象的電纜,挑選具有耐霉菌特性的電纜進行替換,從根源上解決電纜霉變問題。該方法的優勢在于可以根治霉變,但操作難度大、周期長、成本高。
(2)改造通風系統。先確定電纜霉變的區域,對該處的通風系統進行改造升級,切實優化現場環境,以保證溫度、濕度、空氣流動速度等更加合理。該方法適應性較好,可以長期規避電纜霉變問題,但也存在成本較高的局限性。同時,通風系統的改造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,涉及諸多細節,對實際執行提出了較高的要求。總體來看,改造通風系統有一定的可行性,具體還需權衡成本、改造效果等,確定綜合應用效果較佳的方案。
(3)噴灑防霉劑。若電纜存在發霉現象,可先清理其上的霉菌,待該處保持相對潔凈的狀態后,噴灑防霉劑。該方法的優勢在于操作便捷、成本低:不足之處在于難以從根源上防治霉菌,即后續可能仍有霉變現象,從長遠角度來看,需在電纜霉變的處理方面投入較多的時間和精力。因此,噴灑防霉劑的方法可行性欠佳,但在條件允許時可作為備用方案。
(4)噴涂防霉涂層。若部分電纜已經發霉,可先清理其表面殘留的霉菌及各類雜物,待該處恢復潔凈狀態后,噴涂防霉涂層。該方法的優勢在于成本較低,操作具有便捷性,能夠確保電纜在相對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不發生霉變:但必須在正式操作前組織現場試驗驗證,確定最為合適的方案。因此,噴涂防霉涂層的方法有較高的可行性,可以靈活地應用在電纜霉變防治工作中。
5結語
綜上所述,霉變是控制電纜使用期間較為常見的問題,此現象的出現與現場偏潮濕、通風效果差等因素有關,同時電纜材料自身特性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霉變的產生。電纜霉變的影響較為嚴重,可能會導致絕緣性能下降,甚至誘發安全事故。因此,建議相關部門給予高度重視,對更換電纜、優化通風系統、噴灑防霉劑、噴涂防霉涂層等方法進行可行性分析,以合理的方式完成電纜霉變的防治工作。
下一篇: PLC、DCS、FCS三大控
上一篇: 雙金屬溫度計如何維護